1
前 言
《 中华道学百问 》 之中册 , 共三章组成 , 分别为 “ 道教炼
丹与科学 、 科技 ”、“ 道教医学 ” 和 “ 道教与养生 ”。
“ 道教炼丹与科学 、 科技 ” 部分阐述了炼丹的起源 , 以及
通过炼丹活动如何推动了我国古代科学 、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。
此正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所言 :“ 在中国文化技术中 ,
哪里萌芽了科学 , 哪里就会寻觅到道家的足迹 ”。
当时的这些方士 ( 古代道士 ), 可谓是思想 、 科学 、 科技的
先行者 , 他们在探索天文 、 地理 、 生命及 “ 道 ” 的同时 , 还在
炎热的夏天造出冰块 、 磁石下棋 、 艾火令鸡子飞的 “ 热气球 ”
试验 …… 。 内容涉及到化学 、 冶炼学 、 生物学 、 药物学 、 营养
学 、 气象学 , 以及航天 、 机械制造等很多方面 。 创造并积累了
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, 发明了包括火药 、 磁石指南针 、
印刷术等许多重要的科学科技成果 , 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科学思
想和科学方法 , 对推动世界科学 、 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。
“ 道教与医学 ” 部分则从上古时期的 “ 巫 ”, 直溯至伏羲制
九针 、 神农尝百草 、 黄帝创医药为始 , 阐述了我国医学的早期
模式及在发展过程中和道教的血肉关系等 。
可以肯定的说 , 道教医学的历史源头远可追溯至古代奴隶
2
社会的原始宗教形态 —— “ 巫 ”。 巫术医学正是原始 社会巫术文
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, 它是中国传统医学早期发展的一个
历史形态 。 我国古代的 “ 巫 ”, 分为官巫和民巫两大系统 。 官巫
( 夏 、 商 、 周三代时称小宗伯或大宗伯 ), 其职能是验测国运 ,
预卜战争 、 指导农牧生活生产 、 司掌宫庭祭祀 、 记辑王言 、 编
纂史料等 。 而民巫则多为百姓行禳 、 求福 、 驱邪免灾以及治病
疗疾等 。 这些内容通过从甲骨文的记述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
历史文化现象 。
道教医学以黄老思想 、 阴阳五行学说 、 天人感应 、 以气为
本和形 、 神 、 气三重结构的人体观 , 以及五运六气说 、 天地人
周期 、 节律相关说等为理论基础 。 同时 , 道教医学还以五行 、
八卦 、 九宫 、 二十四节气 、 天干 、 地支等道教常用符号体系与
人体的四肢 、 百骸 、 五脏 、 六腑等相对应 、 相结合来进行阐述 、
发挥和临床应用 。
通过道教发展史来看 , 历代兼通医术的道教名士层出不穷 ,
同时在道教史和中国医学史这两个领域中都享有盛誉的也不乏
其人 。
《道学百问》(中)——李信军.pdf